藝術工作者在從藝道路上總是要經歷一個受啟發的過程,從執著于自己的藝術行當到被一種更細致的藝術門類所吸引,從而豁然開朗,專心為之付出。這個過程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新奇又充滿挑戰性。從聽郭玉紅的河北民歌演唱會,到隨后對她做的專訪中,記者深切感受到作為我省著名歌唱家,郭玉紅已被河北民歌的魅力深深折服,以民族唱法為專長的她決心做一名河北民歌的傳揚者,挖掘出更多更好聽的河北民歌,讓河北乃至全國的觀眾都來欣賞河北民歌。
郭玉紅1976年生于河北廊坊,是全國青聯委員、河北省政協委員、河北省青聯常委、河北省歌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郭玉紅從小喜歡音樂,1991年考入河北省藝術學院音樂科,師從優秀民歌教授程素雯,1995年以優秀的成績畢業,考入河北省歌舞劇院擔任主要獨唱演員。她演唱的《我的家鄉在河北》、《好人好心腸》》、《國旗情》、《家》、《認識你真好》等歌曲,都是深受人民群眾喜歡的主旋律歌曲。在2007年末舉行的《燕趙情―――郭玉紅河北民歌情景演唱會》上,郭玉紅以其清純、圓潤、甜美、深情的歌喉,為河北人展開了一扇欣賞河北民歌的新窗口。記者在采訪郭玉紅時,性格開朗、直率的她總是邊說邊唱,唱歌已成了她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記者:這次的河北民歌演唱會,讓河北聽眾大開眼界,原來河北民歌這么好聽,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接觸河北民歌的?
郭玉紅:我從1991年進省藝校的時候就開始接觸河北民歌了,很喜歡聽,但我曾經覺得我可能永遠也唱不了河北民歌。因為河北民歌里小零碎的東西太多了,學起來很難,它是取材于生活,來源于地方,用民謠、方言哼唱出來的,如果不親自采風、接觸,單純地學是很難的。
記者:你作為一名專攻民族唱法的歌唱家,在演唱河北民歌的時候是否一開始也不習慣?
郭玉紅:按照民族唱法的專業技巧,剛開始唱河北民歌的時候的確很難,不過我們不是一味地學唱,而是把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河北民歌進行一些小改動、小加工,讓它更貼近現代人的欣賞習慣。
我一直覺得民族唱法應該叫中國唱法,而不是刻板地和西洋唱法、通俗唱法分隔開,只要有好的發聲方法,都可以用到演唱中去。民歌取材多樣,更具有本民族、本地域的特色,民族唱法和民歌結合能夠更好地發揮它的優勢。
記者:說說你自己的情況,你出生在有藝術傳統的家庭中嗎?
郭玉紅:沒有,我家里沒有人唱歌。但我從小喜歡唱,記得11歲左右的時候,經常跟著收音機里學唱歌,后來唱了一首《媽媽的吻》,我哥哥覺得不錯,說我有唱歌的天賦。上中學后就一直在學校的藝術團唱歌。
記者:選擇民族唱法是自己的意愿嗎?
郭玉紅:去藝校考試的時候,我還是唱通俗歌曲呢,那時候不了解民族唱法,更不知道什么是民歌。那時也很不自信,覺得和我一起考試的人都比我唱的好,我就不敢唱了,錄取的老師鼓勵我大膽唱,他們對我說我是有前途的。我是從一張白紙開始,慢慢地接觸民族唱法,接觸民歌。
剛上藝校的時候,正是中國原創流行樂壇最火的時候,我特想唱流行歌,老師不讓,到入學第二年我才漸漸適應過來。剛開始接觸民族唱法的時候,很不適應,一首《搖籃曲》要唱好幾遍,老師說要在唱的過程中注重咬字,把聲音縷好。不過唱到后來,我越發喜歡民族唱法,越唱越能帶入感情,聲音的表現力越來越強。
記者:在民族唱法領域,你是河北省的領軍人物,你覺得河北民歌有怎樣的特點?
郭玉紅:2007年初為籌備這場演唱會,我開始正式接觸河北民歌,到民歌誕生地進行采風、走訪,我像是突然發現了一個美好的領域,原來河北民歌這么好聽!我原先對它的誤解也一一消除。河北民歌有難唱、不易學的特點,但它能夠最直接映射河北地域文化,有的歌慷慨激昂,有的歌深情委婉,但一聽就是河北的。
記者:可是我們聽到的河北民歌的確太少,很多歌,比如《回娘家》,這么好聽的歌我們并不知道它也是河北民歌。
郭玉紅:是呀,我們宣傳的還不夠。像一聽江蘇的《茉莉花》,我們就會想到江南,一聽信天游,就會想到陜北一樣。這些歌經由民間、歌唱界的努力,在全國都已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我們也應該把我們本地的民歌文化重新挖掘,進行加工和包裝,讓它唱遍河北,唱響全國。
我有時候覺得很悲哀,我在很多歌唱大獎賽上擔任過評委,可河北的選手從來沒人唱河北民歌。而其他地方的選手都會唱本地的民歌,很好地宣傳了他們的地方文化,也充分顯示地方文化的優勢。作為歌手,很多人不知道河北民歌有哪些。如果說昌黎的《茉莉花》大家還陌生的話,可那么經典的《小放牛》,很多人不知道是河北的,別看它歌詞里有“趙州橋”。
記者:你在采風的時候,民間會唱河北民歌的人多嗎?
郭玉紅:不多,能夠完整唱下來的都是老人。我去唐山采風,一個老奶奶給我唱了好多歌,都不愿意停下來,我越聽越有味,可心里也發酸,這些歌如果沒人學的話真有可能就失傳了。不過咱們省里已經高度重視起對河北民歌的保護和傳承,也開始付諸行動,我這次民歌演唱會就是例子。
河北民歌豐富多彩,除了剛才說的《茉莉花》,像滄州南皮民歌《送哥哥進城》加入了方言,聽起來還很幽默。我們都知道小提琴名曲《梁祝》,在咱們唐山豐南也有民歌《梁山伯與祝英臺》,很大氣、舒展,是咱河北的味道。仔細挖掘的話,河北這么大的地方,冀東、冀中、冀南各個地方又有不同的地域文化,會有很多好聽的河北民歌的。
記者:今后你在歌唱事業方面有怎樣的打算?
郭玉紅:今后我要多唱咱河北民歌,讓河北人愛河北民歌就像熱愛自己的家鄉、愛家鄉的文化一樣。
藝術無止境,我一定努力讓河北民歌傳承、發展得更完美,我自己也會加強自身的修養,每天聽大量的歌曲,多看書,以一顆真摯的心面對生活,面對歌唱事業。
郭玉紅1976年生于河北廊坊,是全國青聯委員、河北省政協委員、河北省青聯常委、河北省歌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郭玉紅從小喜歡音樂,1991年考入河北省藝術學院音樂科,師從優秀民歌教授程素雯,1995年以優秀的成績畢業,考入河北省歌舞劇院擔任主要獨唱演員。她演唱的《我的家鄉在河北》、《好人好心腸》》、《國旗情》、《家》、《認識你真好》等歌曲,都是深受人民群眾喜歡的主旋律歌曲。在2007年末舉行的《燕趙情―――郭玉紅河北民歌情景演唱會》上,郭玉紅以其清純、圓潤、甜美、深情的歌喉,為河北人展開了一扇欣賞河北民歌的新窗口。記者在采訪郭玉紅時,性格開朗、直率的她總是邊說邊唱,唱歌已成了她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記者:這次的河北民歌演唱會,讓河北聽眾大開眼界,原來河北民歌這么好聽,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接觸河北民歌的?
郭玉紅:我從1991年進省藝校的時候就開始接觸河北民歌了,很喜歡聽,但我曾經覺得我可能永遠也唱不了河北民歌。因為河北民歌里小零碎的東西太多了,學起來很難,它是取材于生活,來源于地方,用民謠、方言哼唱出來的,如果不親自采風、接觸,單純地學是很難的。
記者:你作為一名專攻民族唱法的歌唱家,在演唱河北民歌的時候是否一開始也不習慣?
郭玉紅:按照民族唱法的專業技巧,剛開始唱河北民歌的時候的確很難,不過我們不是一味地學唱,而是把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河北民歌進行一些小改動、小加工,讓它更貼近現代人的欣賞習慣。
我一直覺得民族唱法應該叫中國唱法,而不是刻板地和西洋唱法、通俗唱法分隔開,只要有好的發聲方法,都可以用到演唱中去。民歌取材多樣,更具有本民族、本地域的特色,民族唱法和民歌結合能夠更好地發揮它的優勢。
記者:說說你自己的情況,你出生在有藝術傳統的家庭中嗎?
郭玉紅:沒有,我家里沒有人唱歌。但我從小喜歡唱,記得11歲左右的時候,經常跟著收音機里學唱歌,后來唱了一首《媽媽的吻》,我哥哥覺得不錯,說我有唱歌的天賦。上中學后就一直在學校的藝術團唱歌。
記者:選擇民族唱法是自己的意愿嗎?
郭玉紅:去藝校考試的時候,我還是唱通俗歌曲呢,那時候不了解民族唱法,更不知道什么是民歌。那時也很不自信,覺得和我一起考試的人都比我唱的好,我就不敢唱了,錄取的老師鼓勵我大膽唱,他們對我說我是有前途的。我是從一張白紙開始,慢慢地接觸民族唱法,接觸民歌。
剛上藝校的時候,正是中國原創流行樂壇最火的時候,我特想唱流行歌,老師不讓,到入學第二年我才漸漸適應過來。剛開始接觸民族唱法的時候,很不適應,一首《搖籃曲》要唱好幾遍,老師說要在唱的過程中注重咬字,把聲音縷好。不過唱到后來,我越發喜歡民族唱法,越唱越能帶入感情,聲音的表現力越來越強。
記者:在民族唱法領域,你是河北省的領軍人物,你覺得河北民歌有怎樣的特點?
郭玉紅:2007年初為籌備這場演唱會,我開始正式接觸河北民歌,到民歌誕生地進行采風、走訪,我像是突然發現了一個美好的領域,原來河北民歌這么好聽!我原先對它的誤解也一一消除。河北民歌有難唱、不易學的特點,但它能夠最直接映射河北地域文化,有的歌慷慨激昂,有的歌深情委婉,但一聽就是河北的。
記者:可是我們聽到的河北民歌的確太少,很多歌,比如《回娘家》,這么好聽的歌我們并不知道它也是河北民歌。
郭玉紅:是呀,我們宣傳的還不夠。像一聽江蘇的《茉莉花》,我們就會想到江南,一聽信天游,就會想到陜北一樣。這些歌經由民間、歌唱界的努力,在全國都已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我們也應該把我們本地的民歌文化重新挖掘,進行加工和包裝,讓它唱遍河北,唱響全國。
我有時候覺得很悲哀,我在很多歌唱大獎賽上擔任過評委,可河北的選手從來沒人唱河北民歌。而其他地方的選手都會唱本地的民歌,很好地宣傳了他們的地方文化,也充分顯示地方文化的優勢。作為歌手,很多人不知道河北民歌有哪些。如果說昌黎的《茉莉花》大家還陌生的話,可那么經典的《小放牛》,很多人不知道是河北的,別看它歌詞里有“趙州橋”。
記者:你在采風的時候,民間會唱河北民歌的人多嗎?
郭玉紅:不多,能夠完整唱下來的都是老人。我去唐山采風,一個老奶奶給我唱了好多歌,都不愿意停下來,我越聽越有味,可心里也發酸,這些歌如果沒人學的話真有可能就失傳了。不過咱們省里已經高度重視起對河北民歌的保護和傳承,也開始付諸行動,我這次民歌演唱會就是例子。
河北民歌豐富多彩,除了剛才說的《茉莉花》,像滄州南皮民歌《送哥哥進城》加入了方言,聽起來還很幽默。我們都知道小提琴名曲《梁祝》,在咱們唐山豐南也有民歌《梁山伯與祝英臺》,很大氣、舒展,是咱河北的味道。仔細挖掘的話,河北這么大的地方,冀東、冀中、冀南各個地方又有不同的地域文化,會有很多好聽的河北民歌的。
記者:今后你在歌唱事業方面有怎樣的打算?
郭玉紅:今后我要多唱咱河北民歌,讓河北人愛河北民歌就像熱愛自己的家鄉、愛家鄉的文化一樣。
藝術無止境,我一定努力讓河北民歌傳承、發展得更完美,我自己也會加強自身的修養,每天聽大量的歌曲,多看書,以一顆真摯的心面對生活,面對歌唱事業。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