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西南部城市圖盧茲,一年一度的法國現代音樂節最近在這里舉行。在這個以推介和傳播現代音樂新作而享有盛名的音樂節上,法國國家交響樂團演出了多部新作品,其中就有法國作曲家在“外國作曲家呈現中國”活動中創作的三部新作品――一部嗩吶協奏曲和兩部二胡協奏曲。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一些法國觀眾反映說,想不到中國的民族樂器這么富有表現力,他們從中看到了中國文化的魅力。
中國的嗩吶、二胡能夠和高水平的外國交響樂團進行成功的對話嗎?圖盧茲音樂廳巨大圓形空間里回蕩的熱情掌聲說明了一切。
中國的嗩吶、二胡能夠和高水平的外國交響樂團進行成功的交流對話嗎?這種對話又能否為外國觀眾所接受?早在“外國作曲家呈現中國”活動開始啟動時,這些疑慮就在不少人腦海中存在。我在演出開始時對此也不無擔心。
音樂會上首先演出的是法國作曲家克里斯托夫?馬拉特卡創作的嗩吶協奏曲《上海》。在法國國家交響樂隊的相伴下,年輕的演奏家胡晨韻手中的嗩吶洋溢著生機勃發的靈動感,無論是對悠遠歷史的追溯,還是對大都市現代新色彩的捕捉渲染及口弦段落的奇妙運用,都深深吸引了當地觀眾。
接著上場的是青年二胡演奏家馬向華,她演奏了紀堯姆?科內松創作的二胡協奏曲《豫園》和帕斯卡?扎瓦羅創作的《上海之舞》。在《豫園》中,作曲家的八段變奏均以《茉莉花》的曲調作為素材,但又賦予了豐富多姿的色調。而《上海之舞》則根據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紫竹調》的旋律創作。馬向華運用她充滿張力的二胡演奏藝術,盡情展現了這兩部作品的魅力。演出在可容納3000名觀眾的圖盧茲音樂廳進行的,音樂廳內部呈圓形,四面自下而上都是觀眾席。這場演出的門票很熱門,早在幾天前就銷售一空。觀眾對中國演奏家的演奏十分熱情,每部作品演畢,熱烈掌聲長時間地在音樂廳巨大的空間里回蕩。
由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組委會和法國國家電臺自去年起開始聯合主辦的“外國作曲家呈現中國”創作比賽活動,曾經產生了一批作品。這次演出的只是其中的三部。主辦方希望通過讓外國作曲家運用中國民族樂器和民間音樂素材創作新作品,并讓中國民樂演奏家與國外著名樂團合作演出的形式,讓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為更多外國觀眾和專業工作者所了解。
身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音樂總設計重任的著名旅法作曲家陳其鋼很牽掛這次演出,專門請假回到法國參與排練和演出。他在圖盧茲對記者說,看了現場的演出并聽了各方的反映,覺得這個試驗是值得的。
著名的旅法作曲家陳其鋼先生是本次活動最初的創意者。他現在又身負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音樂總設計之職。這項工作分量之重對他來說不言而喻,況且該工作現在已進入了倒計時階段,整個開幕式的創作班子今年春節都不能休息。但陳其鋼對這次演出十分牽掛,不僅專門請了假回到法國,而且全程參與了排練和演出。他在圖盧茲與記者交談時說,當初開始時并不知道最后的結果會怎么樣,現在看了現場的演出并聽了各方的反映,覺得這個試驗是值得的。他說道,我們國家過去也派了一些民樂團到國外去演奏,這當然也是希望國外能了解我們,但基本的觀眾范圍還是華人。這次“外國作曲家呈現中國”活動是希望能換一種思路,進行一次反向的操作嘗試,就是讓外國人運用中國的樂器、中國的音樂素材,由他們根據自己的音樂理念進行創作。而且我們和法方有約定,連續三年比賽的前三名,都要在法國現代音樂節上演出。我們希望通過這種途徑,讓外國作曲家、演奏者和觀眾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民族樂器和音樂文化,促進中國的民族樂器和音樂文化更好地走向國際舞臺。
法國國家電臺現代音樂節總監、本次活動的法方藝術總監雷內?鮑斯克也對演出和整個活動很滿意,表示非常高興能夠把這個項目繼續做下去,而且規模越辦越大,內容越來越多,作品越來越豐富多彩。
這次活動提醒人們:如何創造更多生動而又富有成效的形式,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這是一個需要進一步鼓勵探索的課題。
對雙方的藝術家而言,這樣的交流深入而又難忘。法國作曲家克里斯托夫在了解了中西樂器的區別后驚嘆地說:“西方的管樂器每個半音都有對應的鍵。可是中國的嗩吶只有八個孔,一個孔卻能吹出好幾個音。這太神奇了!”嗩吶完全是靠演奏者氣息的控制來進行音高的轉換,比起西方管樂的演奏更加自由,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追求意境和突出個性的特點,正是這種中西方樂器之間本身存在的差異,造就了中國民族樂器獨特的魅力,也使得法國作曲家對中國的樂器深深著迷。法國作曲家們通過采風和創作活動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們說,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如何保持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是一種嚴峻的挑戰。一個民族如果不尊重歷史,就不會有未來。擁有歷史,才有可能擁有未來。所以他們認為這個活動很有意義。
馬向華和胡晨韻兩位中國演奏家,也在演奏法國作曲家作品的過程中,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獲。胡晨韻感慨地說,法國作曲家用自己的作曲理念寫出的嗩吶協奏曲《上海》很有新意,中國作曲家一般不可能把嗩吶曲子寫得這么復雜,它對節奏的要求特別高,法國作曲家的作品為我們提供了新的啟示。馬向華在最初接觸法國作曲家創作的譜子的時候,曾經對某些旋律的發展樂曲的結構有些不習慣,但通過和法國藝術家不斷的排練和交流,她也從中得到了許多意外的收獲。
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執行副秘書長陳接章透露說,“外國音樂家呈現中國”活動,目前已經在多個國家引起了很好的反映,丹麥、荷蘭的作曲家已來上海采風,他們創作的作品今年春天又將與上海觀眾見面。接下來還有加拿大等國家的作曲家前來。
這個消息令人欣喜。推動包括中國民族樂器、民族音樂在內的中國文化更多地走向國際舞臺,這是我們當前文化發展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但“走出去”并要讓人接受你,需要依托一定的形式。讓我們的一些優秀作品直接在國際舞臺上演出是一種做法,邀請外國作曲家創作并通過中國演奏家和外國主流藝術團體合作演出的形式,把中國的藝術更多地引入國外主流觀眾群,這也是一種有意義的探索。如何創造更多促進中國民族文化“走出去”的生動而又富有成效的形式,是一個需要進一步鼓勵、支持、研究和探索的新課題。
中國的嗩吶、二胡能夠和高水平的外國交響樂團進行成功的對話嗎?圖盧茲音樂廳巨大圓形空間里回蕩的熱情掌聲說明了一切。
中國的嗩吶、二胡能夠和高水平的外國交響樂團進行成功的交流對話嗎?這種對話又能否為外國觀眾所接受?早在“外國作曲家呈現中國”活動開始啟動時,這些疑慮就在不少人腦海中存在。我在演出開始時對此也不無擔心。
音樂會上首先演出的是法國作曲家克里斯托夫?馬拉特卡創作的嗩吶協奏曲《上海》。在法國國家交響樂隊的相伴下,年輕的演奏家胡晨韻手中的嗩吶洋溢著生機勃發的靈動感,無論是對悠遠歷史的追溯,還是對大都市現代新色彩的捕捉渲染及口弦段落的奇妙運用,都深深吸引了當地觀眾。
接著上場的是青年二胡演奏家馬向華,她演奏了紀堯姆?科內松創作的二胡協奏曲《豫園》和帕斯卡?扎瓦羅創作的《上海之舞》。在《豫園》中,作曲家的八段變奏均以《茉莉花》的曲調作為素材,但又賦予了豐富多姿的色調。而《上海之舞》則根據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紫竹調》的旋律創作。馬向華運用她充滿張力的二胡演奏藝術,盡情展現了這兩部作品的魅力。演出在可容納3000名觀眾的圖盧茲音樂廳進行的,音樂廳內部呈圓形,四面自下而上都是觀眾席。這場演出的門票很熱門,早在幾天前就銷售一空。觀眾對中國演奏家的演奏十分熱情,每部作品演畢,熱烈掌聲長時間地在音樂廳巨大的空間里回蕩。
由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組委會和法國國家電臺自去年起開始聯合主辦的“外國作曲家呈現中國”創作比賽活動,曾經產生了一批作品。這次演出的只是其中的三部。主辦方希望通過讓外國作曲家運用中國民族樂器和民間音樂素材創作新作品,并讓中國民樂演奏家與國外著名樂團合作演出的形式,讓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為更多外國觀眾和專業工作者所了解。
身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音樂總設計重任的著名旅法作曲家陳其鋼很牽掛這次演出,專門請假回到法國參與排練和演出。他在圖盧茲對記者說,看了現場的演出并聽了各方的反映,覺得這個試驗是值得的。
著名的旅法作曲家陳其鋼先生是本次活動最初的創意者。他現在又身負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音樂總設計之職。這項工作分量之重對他來說不言而喻,況且該工作現在已進入了倒計時階段,整個開幕式的創作班子今年春節都不能休息。但陳其鋼對這次演出十分牽掛,不僅專門請了假回到法國,而且全程參與了排練和演出。他在圖盧茲與記者交談時說,當初開始時并不知道最后的結果會怎么樣,現在看了現場的演出并聽了各方的反映,覺得這個試驗是值得的。他說道,我們國家過去也派了一些民樂團到國外去演奏,這當然也是希望國外能了解我們,但基本的觀眾范圍還是華人。這次“外國作曲家呈現中國”活動是希望能換一種思路,進行一次反向的操作嘗試,就是讓外國人運用中國的樂器、中國的音樂素材,由他們根據自己的音樂理念進行創作。而且我們和法方有約定,連續三年比賽的前三名,都要在法國現代音樂節上演出。我們希望通過這種途徑,讓外國作曲家、演奏者和觀眾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民族樂器和音樂文化,促進中國的民族樂器和音樂文化更好地走向國際舞臺。
法國國家電臺現代音樂節總監、本次活動的法方藝術總監雷內?鮑斯克也對演出和整個活動很滿意,表示非常高興能夠把這個項目繼續做下去,而且規模越辦越大,內容越來越多,作品越來越豐富多彩。
這次活動提醒人們:如何創造更多生動而又富有成效的形式,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這是一個需要進一步鼓勵探索的課題。
對雙方的藝術家而言,這樣的交流深入而又難忘。法國作曲家克里斯托夫在了解了中西樂器的區別后驚嘆地說:“西方的管樂器每個半音都有對應的鍵。可是中國的嗩吶只有八個孔,一個孔卻能吹出好幾個音。這太神奇了!”嗩吶完全是靠演奏者氣息的控制來進行音高的轉換,比起西方管樂的演奏更加自由,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追求意境和突出個性的特點,正是這種中西方樂器之間本身存在的差異,造就了中國民族樂器獨特的魅力,也使得法國作曲家對中國的樂器深深著迷。法國作曲家們通過采風和創作活動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們說,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如何保持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是一種嚴峻的挑戰。一個民族如果不尊重歷史,就不會有未來。擁有歷史,才有可能擁有未來。所以他們認為這個活動很有意義。
馬向華和胡晨韻兩位中國演奏家,也在演奏法國作曲家作品的過程中,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獲。胡晨韻感慨地說,法國作曲家用自己的作曲理念寫出的嗩吶協奏曲《上海》很有新意,中國作曲家一般不可能把嗩吶曲子寫得這么復雜,它對節奏的要求特別高,法國作曲家的作品為我們提供了新的啟示。馬向華在最初接觸法國作曲家創作的譜子的時候,曾經對某些旋律的發展樂曲的結構有些不習慣,但通過和法國藝術家不斷的排練和交流,她也從中得到了許多意外的收獲。
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執行副秘書長陳接章透露說,“外國音樂家呈現中國”活動,目前已經在多個國家引起了很好的反映,丹麥、荷蘭的作曲家已來上海采風,他們創作的作品今年春天又將與上海觀眾見面。接下來還有加拿大等國家的作曲家前來。
這個消息令人欣喜。推動包括中國民族樂器、民族音樂在內的中國文化更多地走向國際舞臺,這是我們當前文化發展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但“走出去”并要讓人接受你,需要依托一定的形式。讓我們的一些優秀作品直接在國際舞臺上演出是一種做法,邀請外國作曲家創作并通過中國演奏家和外國主流藝術團體合作演出的形式,把中國的藝術更多地引入國外主流觀眾群,這也是一種有意義的探索。如何創造更多促進中國民族文化“走出去”的生動而又富有成效的形式,是一個需要進一步鼓勵、支持、研究和探索的新課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