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齊魯晚報報道,收藏古琴,是歷代琴家文人的一種雅玩,雖清淡卻意趣無窮。那些經(jīng)歷數(shù)百年的傳承,又大抵歷傳文人名家之手的古琴,則更是受琴人行家青睞,自古便有“得琴如遇知己”之說。
山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諸城派古琴傳承人、山東古琴社社長、濟南市政協(xié)委員高培芬女士和她的丈夫、山東師范大學器樂教研室主任張富森教授是一對聞名遐邇的古琴收藏家。9月13日,記者來到他們的住所“歸鳳齋”,討教古琴收藏方面的學問。
古琴大都有雅號
“古琴與一般樂器不同,大都有著各自象征性的高雅詩意的名字。 如故宮所藏的‘九霄環(huán)佩’、‘玉玲瓏’、‘大圣遺音’、‘飛泉’,中央音樂學院收藏的‘太古遺音’等幾張?zhí)拼徘伲缫雅e世聞名。我們家中收藏的明琴名為‘仲尼’,清琴有‘大蕉葉’、‘連珠’等,我演奏的時候用這張名為‘青霄鶴唳’的唐琴。”高培芬介紹。
古琴的流傳歷來有兩種方式,一為買賣二為傳贈。前者無可非議,而后者卻是值得大加稱道的。一些琴家為了傳承琴藝或答謝知音,往往以琴相贈,這樣傳下來的古琴,承載著金錢買不到的情誼。因此,恩師張育瑾、王鳳襄傳下來的元琴“歸鳳”,在高培芬夫婦心中占有不同尋常的位置,這也是二人把室號命名為“歸鳳齋”的原因。
張富森介紹,古琴一般分為文人琴和琴人琴。文人琴一般懸掛于客廳或書房用作裝飾。民國之前,文人家中大都懸琴,因為古琴不僅是一種文化的標志、身份的象征,而且還可以修身養(yǎng)性。像《紅樓夢》里的賈政自己不彈琴,家中卻藏有六張古琴;琴人用琴經(jīng)常彈奏,質(zhì)地選材都是上乘的,其價值自然要比文人琴高得多。
琴有九德 好琴難斫
琴有九德,謂之奇、古、透、靜、潤、圓、清、勻、芳。高培芬說,一般有兩三德的就算是好琴了。一張琴通常要制作幾年乃至十幾年的時間,好琴極其難做,而且現(xiàn)在的斫琴師也非常稀少了。
高培芬介紹,古琴制作首先是選材,琴材講究輕、松、脆、滑,一般來說是“上桐下梓”:桐木做面板,梓木做琴底。制作的時候,先把木頭浸泡水中,陽面自然朝上,幾年之后取出來,再曬幾年,使木頭自然風干。而后是斫琴,把朽木去除,把可用的木頭取出來。另外,灰胎的選材也十分講究,一般為碾碎的金、銀、銅、鐵、翠、玉、朱砂、鹿角霜,俗名為八寶灰。用八寶灰作底子的古琴,有金石之音。
張富森介紹,像古琴的長度都是三尺六寸六,代表一年的365天,閏年再加1天;13個徽點代表12個月,加1個閏月;琴身上桐下梓,喻之一陰一陽;琴面呈拱弧形,代表天,琴底平,代表地,以此印證“天圓地方”之說;琴前廣后狹,象征尊卑之別;官、商、角、徵、羽五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后來增加的第六、第七根弦稱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古琴形制的象征意義,實則反映出儒家的禮樂思想及中國人所重視的“和”。
一頁琴譜一兩金
除了藏琴,夫婦倆還收藏琴譜。俗語說千金藏琴萬金求譜,更有破琴值萬金,一頁琴譜一兩金的說法。
上世紀80年代,張富森在天津文化市場看到一本古琴譜,當時就準備買下,可由于文人的率性,他連聲贊嘆琴譜的珍貴,精明的古玩商人趁機抬高價格,張富森把身上的錢全掏出來還不夠,無奈之下,就把身上的棉襖脫下來,這一舉動反倒把那個古玩商人感動了。
目前,歸鳳齋中藏有《梅云館琴譜》、《琴譜正律》、《桐蔭山館琴譜》、 《玉鶴軒琴譜》、 《梅庵琴譜》等老琴譜,其中不乏孤本,其中包括著名琴家詹澄秋先生親筆抄錄的琴譜。
琴要常彈,不彈會睡去
古人彈琴謂之撫琴,充滿對琴的珍愛。高培芬說,古琴要常彈、常撫,古人愛琴之人甚至與琴同睡。若長時間閑置,古琴會出現(xiàn)“睡死”的狀況。“睡死”的琴,彈奏起來有噪音,非常難聽。要讓琴“醒”過來,可以把琴放在床上,讓幼兒亂拍,把琴喚醒。經(jīng)常彈奏的琴,琴聲會越來越圓潤。古琴擺放也有講究,一般懸掛在廳堂墻壁上,琴尾朝上,琴頭朝下。
高培芬夫婦還藏有明朝的一件刺繡琴囊。有一年,夫婦二人攜琴去北京拜訪鑒藏大家王世襄先生,王老看到這個琴囊很是感慨,說故宮收藏的琴囊是清代的,而這一件竟然是明代的。
機緣巧合得挫琴
在“歸鳳齋”墻壁上懸掛著的十幾張古琴中,有一張琴的形狀十分特別。張富森介紹說,這張琴是挫琴,比古琴還要久。“得到這把挫琴純屬機緣巧合,當時我在青州參加一個古玩鑒賞會,閑暇時逛古玩市場,偶然發(fā)現(xiàn)了這張琴。店主講它在店里放了好多年,一直無人問津。我覺得它很有價值,所以當時稍微還了一下價就買下了。”
記者看到,這張挫琴呈圓柱狀,像從中間縱向剖開的一段圓木,琴面共有13個琴碼,但沒有琴弦,品相比較完整。張富森拿出一份文字資料告訴記者,挫琴是流傳在古青州轄域的一種古老樂器。《戰(zhàn)國策?齊策》中記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筑就是挫琴的前身。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項陽曾提到,筑是弓弦樂器的先驅(qū),挫琴是筑的后代,稱得上是一種“化石樂器”。
“這張挫琴包漿古樸、造型素雅,是典型的明琴,安上琴弦之后可以繼續(xù)演奏。我曾去青州拜訪過挫琴演奏家趙彩云先生的后人,挫琴的聲音非常好聽。這張琴無論從歷史、文化還是收藏的角度,價值都非常高。”
張富森說,他們夫婦的夢想是開一間古琴博物館,將收藏多年的樂器展示于眾,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門古老的雅樂,擔負起“以光琴道”的責任。
山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諸城派古琴傳承人、山東古琴社社長、濟南市政協(xié)委員高培芬女士和她的丈夫、山東師范大學器樂教研室主任張富森教授是一對聞名遐邇的古琴收藏家。9月13日,記者來到他們的住所“歸鳳齋”,討教古琴收藏方面的學問。
古琴大都有雅號
“古琴與一般樂器不同,大都有著各自象征性的高雅詩意的名字。 如故宮所藏的‘九霄環(huán)佩’、‘玉玲瓏’、‘大圣遺音’、‘飛泉’,中央音樂學院收藏的‘太古遺音’等幾張?zhí)拼徘伲缫雅e世聞名。我們家中收藏的明琴名為‘仲尼’,清琴有‘大蕉葉’、‘連珠’等,我演奏的時候用這張名為‘青霄鶴唳’的唐琴。”高培芬介紹。
古琴的流傳歷來有兩種方式,一為買賣二為傳贈。前者無可非議,而后者卻是值得大加稱道的。一些琴家為了傳承琴藝或答謝知音,往往以琴相贈,這樣傳下來的古琴,承載著金錢買不到的情誼。因此,恩師張育瑾、王鳳襄傳下來的元琴“歸鳳”,在高培芬夫婦心中占有不同尋常的位置,這也是二人把室號命名為“歸鳳齋”的原因。
張富森介紹,古琴一般分為文人琴和琴人琴。文人琴一般懸掛于客廳或書房用作裝飾。民國之前,文人家中大都懸琴,因為古琴不僅是一種文化的標志、身份的象征,而且還可以修身養(yǎng)性。像《紅樓夢》里的賈政自己不彈琴,家中卻藏有六張古琴;琴人用琴經(jīng)常彈奏,質(zhì)地選材都是上乘的,其價值自然要比文人琴高得多。
琴有九德 好琴難斫
琴有九德,謂之奇、古、透、靜、潤、圓、清、勻、芳。高培芬說,一般有兩三德的就算是好琴了。一張琴通常要制作幾年乃至十幾年的時間,好琴極其難做,而且現(xiàn)在的斫琴師也非常稀少了。
高培芬介紹,古琴制作首先是選材,琴材講究輕、松、脆、滑,一般來說是“上桐下梓”:桐木做面板,梓木做琴底。制作的時候,先把木頭浸泡水中,陽面自然朝上,幾年之后取出來,再曬幾年,使木頭自然風干。而后是斫琴,把朽木去除,把可用的木頭取出來。另外,灰胎的選材也十分講究,一般為碾碎的金、銀、銅、鐵、翠、玉、朱砂、鹿角霜,俗名為八寶灰。用八寶灰作底子的古琴,有金石之音。
張富森介紹,像古琴的長度都是三尺六寸六,代表一年的365天,閏年再加1天;13個徽點代表12個月,加1個閏月;琴身上桐下梓,喻之一陰一陽;琴面呈拱弧形,代表天,琴底平,代表地,以此印證“天圓地方”之說;琴前廣后狹,象征尊卑之別;官、商、角、徵、羽五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后來增加的第六、第七根弦稱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古琴形制的象征意義,實則反映出儒家的禮樂思想及中國人所重視的“和”。
一頁琴譜一兩金
除了藏琴,夫婦倆還收藏琴譜。俗語說千金藏琴萬金求譜,更有破琴值萬金,一頁琴譜一兩金的說法。
上世紀80年代,張富森在天津文化市場看到一本古琴譜,當時就準備買下,可由于文人的率性,他連聲贊嘆琴譜的珍貴,精明的古玩商人趁機抬高價格,張富森把身上的錢全掏出來還不夠,無奈之下,就把身上的棉襖脫下來,這一舉動反倒把那個古玩商人感動了。
目前,歸鳳齋中藏有《梅云館琴譜》、《琴譜正律》、《桐蔭山館琴譜》、 《玉鶴軒琴譜》、 《梅庵琴譜》等老琴譜,其中不乏孤本,其中包括著名琴家詹澄秋先生親筆抄錄的琴譜。
琴要常彈,不彈會睡去
古人彈琴謂之撫琴,充滿對琴的珍愛。高培芬說,古琴要常彈、常撫,古人愛琴之人甚至與琴同睡。若長時間閑置,古琴會出現(xiàn)“睡死”的狀況。“睡死”的琴,彈奏起來有噪音,非常難聽。要讓琴“醒”過來,可以把琴放在床上,讓幼兒亂拍,把琴喚醒。經(jīng)常彈奏的琴,琴聲會越來越圓潤。古琴擺放也有講究,一般懸掛在廳堂墻壁上,琴尾朝上,琴頭朝下。
高培芬夫婦還藏有明朝的一件刺繡琴囊。有一年,夫婦二人攜琴去北京拜訪鑒藏大家王世襄先生,王老看到這個琴囊很是感慨,說故宮收藏的琴囊是清代的,而這一件竟然是明代的。
機緣巧合得挫琴
在“歸鳳齋”墻壁上懸掛著的十幾張古琴中,有一張琴的形狀十分特別。張富森介紹說,這張琴是挫琴,比古琴還要久。“得到這把挫琴純屬機緣巧合,當時我在青州參加一個古玩鑒賞會,閑暇時逛古玩市場,偶然發(fā)現(xiàn)了這張琴。店主講它在店里放了好多年,一直無人問津。我覺得它很有價值,所以當時稍微還了一下價就買下了。”
記者看到,這張挫琴呈圓柱狀,像從中間縱向剖開的一段圓木,琴面共有13個琴碼,但沒有琴弦,品相比較完整。張富森拿出一份文字資料告訴記者,挫琴是流傳在古青州轄域的一種古老樂器。《戰(zhàn)國策?齊策》中記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筑就是挫琴的前身。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項陽曾提到,筑是弓弦樂器的先驅(qū),挫琴是筑的后代,稱得上是一種“化石樂器”。
“這張挫琴包漿古樸、造型素雅,是典型的明琴,安上琴弦之后可以繼續(xù)演奏。我曾去青州拜訪過挫琴演奏家趙彩云先生的后人,挫琴的聲音非常好聽。這張琴無論從歷史、文化還是收藏的角度,價值都非常高。”
張富森說,他們夫婦的夢想是開一間古琴博物館,將收藏多年的樂器展示于眾,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門古老的雅樂,擔負起“以光琴道”的責任。
更多: